网站首页
手机版

软骨组织上建“药库” 增强骨关节炎疗效

更新时间:2024-05-05 21:15:00作者:佚名

  关节疼痛、肿胀、僵硬,活动时感觉到关节摩擦,有时甚至可以听到“咔嗒”声或其他摩擦音……当身体出现这些症状时,可能是患上了骨关节炎。研究表明,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骨关节炎的患病率接近50%。


  近日,骨关节炎治疗领域传来喜讯: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聂广军团队与清华大学长庚医院教授余家阔团队成功构建软骨组织特异性药物储库平台,可显著改善抗骨关节炎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提升治疗效果。相关研究在线发表于《科学·转化医学》。


  长时间维持药物浓度是挑战


  骨关节炎又称骨性关节炎、骨关节病等,是一种常见的关节退行性衰落疾病,主要症状为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度减少等。“骨关节炎如果严重的话,可能导致患者关节长期慢性疼痛,并最终发展为关节功能障碍。”余家阔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目前,临床上对于骨关节炎的治疗主要有5个阶梯。第一阶梯是运动治疗,旨在加强患者的自我运动管理,加强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从而更好地保护关节;第二阶梯是药物治疗,目前进入到临床应用的只有非甾体类消炎药,主要用于消炎和止痛,对于患有严重骨关节炎的患者来说治标不治本。“第三至第五阶梯疗法都属于手术方案,包括关节镜清理、截骨保膝和人工关节置换。但是这三种方案都没法将已磨损的软骨恢复至最初的完整状态。”余家阔坦言。


  尽管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和抗炎小分子等一些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在临床前研究中展现出了抑制软骨退化的潜力,但由于这些候选药物在临床试验中对患者的益处有限,大多未能成功转化至临床应用。“骨关节炎药物治疗的挑战之一,是长时间维持软骨组织内的药物浓度。”余家阔解释,因为关节软骨没有血管,所以全身系统性给药会导致软骨组织内的药物浓度不足。


  直接在关节腔内注射药物,是增加药物在关节内的生物利用度,以及让全身不良反应最小化的一种合理方法。“但是即使通过关节腔局部给药,药物也会通过关节滑膜毛细血管和淋巴引流被迅速清除,从而导致药物在关节腔内的滞留时间短暂。”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副研究员赵瑞芳说,在关节腔内残留的少量药物,也会被关节软骨细胞外基质的致密空间结构限制,阻碍药物向软骨组织内渗透和进一步的软骨细胞摄取。同时,高频率给患者进行关节腔注射,还会增加关节腔感染的风险。


  显著提升药物长效治疗效果


  “很多实验室研究都发现一些药物能逆转骨关节炎,但是这些药物都在临床试验阶段失败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关节内药物代谢比较快。”余家阔说。为破解这一难题,研究团队巧妙地利用纳米技术,将含有多种软骨细胞黏附受体的天然细胞膜展示于聚合物纳米颗粒表面,以构建模仿软骨细胞的纳米药物库,赋予软骨药物递送系统更强的特异性和结合能力。


  软骨组织由软骨细胞和致密的纳米纤维网状结构组成。单一类型的软骨细胞生长在软骨细胞外基质中,会通过细胞表面的膜蛋白与细胞外基质发生黏附等相互作用。“受软骨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的启发,我们将软骨细胞的细胞膜提出后,展示在纳米药物表面,从而形成了缩小版的仿软骨细胞。这样模仿软骨细胞的纳米药物就能像软骨细胞一样,黏附在软骨细胞外基质上长期保存,避免被代谢掉。”聂广军说。


  “这就相当于在软骨组织内原位形成了一个纳米药物储备库。”赵瑞芳进一步解释,储备库里的药物既可以被软骨细胞摄取到细胞质发挥作用,也可以局部缓释出来,从而延长有效药物作用于软骨细胞的时间,起到长期增强疗效的作用。


  研究人员将聚合物纳米颗粒黏附于大鼠及人源退变软骨外基质,发现其可在大鼠软骨组织内滞留超过一个月。体外模拟的滑液清除实验表明,负载信号通路抑制剂的聚合物纳米颗粒显著下调了炎症条件下大鼠及人软骨移植物的分解代谢活性。在大鼠及比格犬骨关节炎模型中,聚合物纳米颗粒有效恢复了模型动物的病理性步态、抑制软骨下骨重塑并有效减缓了软骨组织退变。


  论文审稿人认为,使用膜包覆纳米载体结合细胞外基质并靶向治疗骨关节炎是一种“有趣又巧妙的方法”。该研究提出一种创新策略,改善了药物在软骨中的保留时长,并使药物缓慢释放至组织中。这种药物储库平台可以显著提升药物的长效治疗效果。


  “对于细胞膜纳米技术在治疗骨关节炎方面的应用,我们目前已经申请了专利,同时也在积极准备申请临床试验。”聂广军说。


  

为您推荐

加速罕见病困境“破冰” 让“医学孤儿”不再孤单

“渐冻人”“瓷娃娃”“蝴蝶宝贝”……这些不为常见的名词,是医学界赋予罕见病患者的“温情”称呼。世界卫生组织将罕见病定义为:患病人数占总人口0.065%到0.1%之间的疾病或病变。 据国际罕见病联盟统计,全世界发现的罕见病有7000至10000种,被称为“医学孤儿”的患者数量约有3亿。由于发病率和治愈率极低,罕见病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

2024-05-05 21:15

国内首例多基因编辑猪肾成功移植人体

“截至4月7日,移植肾已持续工作13天,其在受者体内功能良好,正常产生尿液。”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泌尿外科主任秦卫军告诉记者。3月25日,秦卫军团队实施了一例多基因编辑猪—脑死亡受者异种肾移植手术,将一只多基因编辑猪的肾脏,移植到一位脑死亡受者体内。 这是该院继3月10日世界首例“多基因编辑猪—脑死亡受者”异种肝移植成功后,在异种移植研

2024-05-05 21:15

阿托品可逆转近视?不实

近日,国内一款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获批上市,引发广泛关注。低浓度阿托品是目前唯一经循证医学验证能有效延缓青少年近视的药物,被不少人视为神药。硫酸阿托品滴眼液的功效究竟是什么,适用对象有哪些?近日,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专家。 “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有严格的适应症,需要合理使用,并非神药。”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

2024-05-05 21:15

国药集团携手清华打造医药创新新模式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医药产业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及,其中“创新药”产业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在此背景下,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国药集团”)和清华大学日前共同成立“清华大学-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医药创新联合研究院”(简称“联合研究院”)。在清华大学举行的研究院揭牌仪式上,国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敬桢表示,这是

2024-05-05 21:15

2023年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惠及1156万人

据国家医保局日前消息,2023年中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报销惠及1156万人,人均减负7924元。 为帮助亿万家庭缓解疾病医疗费用支出带来的经济风险,中国建立健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综合保障体系,梯次减轻群众医疗费用负担。其中,大病保险是在居民医保基础上,进一步保障大病患者高额医疗费用的制度安排。 目前,国家规定大病保险起付

2024-05-05 21:15

清洁过度可能更容易过敏

“全身甚至脸上随时随地出现大片的红肿、瘙痒,感觉自己生活得已经非常仔细了,每天打扫卫生,衣物勤洗勤换,不知道为什么还会过敏,而且越来越严重。”每到春天,家住马鞍山市的张女士就苦不堪言。 “出门前都要看看花粉预报决定戴什么口罩”“家里光除螨仪就4个,还装了新风系统”“每次出差,口服抗过敏药和鼻喷雾剂成了行李标配”……提起过敏,很多人都有诉

2024-05-05 21:15

加载中...

热门推荐